网站使用帮助 哈工导航 哈工问卷
“匠心筑梦——哈尔滨大工匠列传”
  • 作者:admin 2017-01-11 14:36
  • 阅读(26382) 评论(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首届“哈尔滨大工匠”荣耀出炉

《新晚报》推出专栏,讲述大工匠的绝活儿和背后的故事

 

 

001秦世俊.jpg

002.jpg

003.jpg

秦世俊:听父亲的话,然后超越他磨刀大师王宗林杨海峰:咫尺匠心铸梦“神舟”

 

004.jpg

005.jpg

006.jpg

铣工董礼涛:逼着天然气“安全跋涉”的人

舒裕:大巧不工的金属“裁缝”

张金柱:半根大头针“毙掉”洋专家省了13万修理费

 

007金胜宁.jpg

008柏永军在检查零件.jpg

009工作时的夏立军格外专注,远远看像一尊雕塑.jpg

金胜宁:400度近视换来“火眼金睛”柏永军:装甲车上千零件全是他徒手安装夏立军:北方“漆狼”

 

 

新晚报编辑部文章

 

他们的掌心,有中国人的精神温度

 

写在本报专栏“匠心筑梦——哈尔滨大工匠列传”之后

 

 

  大约两个月前,我们得知有10名优秀工人代表,经过层层遴选,获称首批“哈尔滨大工匠”。去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在过去一年里成为舆论热词。编辑部有人提出,既然大工匠就在身边,何不写写他们的故事呢?

  一开始,我们是犹豫的。喧嚣而多元的新时代下,这些人与他们的故事,还会不会戳动人心?他们中大多是一线产业工人,手艺的专业性太强,会不会不太“亲民”?

  但我们仍决定试一试。这也是编辑部第一次动用群体探访的方式,派出9位记者(其中一位大工匠因特殊原因无法接受采访),先后走进9位大工匠的厂房、车间、工作室与家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我们透过这些大工匠的指尖,为机械化生产时代下的“工匠精神”正名。在引领全国科技的脚步中,在国家大项目的每一个“哈尔滨制造”零件里,他们用双手和大脑同时追求极致与创新,颠覆了人们对工匠“只需动手无须认知”的固有观念,重塑了“工匠精神”的实质与核心;

  我们透过这些大工匠的掌心,丈量“工匠精神”的温度与尺度。他们中有人已经带徒,开始传承的使命,而他们始终教育徒弟们“人品永远比技术重要,只有一流的精神,才有一流的技艺”。他们一生随身携带的尺寸和刻度,不单单是为了准确开料,更为了丈量内心;

  我们透过这些大工匠的内心,触到了时代浮沉下紧抱的初心、信念和理想,那些从未被遗忘、也不会被淹没的精神价值。那是他们身处喧嚣,不惧岁月的枯燥、漫长与孤寂,在数十年如一日对技艺的恪守中,用手与心,展开对时代、对世界、也是对自己的真诚思考。

  我们兴奋地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打动我们的原因无比简单——这些兢兢业业与精益求精,这些真实而朴实的生活,以及这些真诚而纯粹的精神力量。而更加打动我们的,是在这9个柔软、敏感,特别触动心灵的故事最终见报后,编辑部每天都收获了无数读者真挚、热情的肯定与感动。他们说,这些大工匠身上,看到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坚守。而这种精神,是奠定城市的基石。我们的城市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石,才成为了今天的哈尔滨。

  在中国,同样有无数这样的人坚持了下来。过去数十年,极速发展的中国制造支撑着经济的辉煌与勃兴。对制造业大国中国来说,虽然已横扫全球,但在追求短平快同时,在应对品牌开发、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人才缺乏等过程里,“工匠精神”更显弥足珍贵。因此,我们恰恰透过这些动人的故事,得以掀开中国制造业背后的成长逻辑,在中国的时代坐标下,重拾“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的养成作用。

  十张哈尔滨大工匠面孔背后,更是一座工厂、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印记与精神引领。他们是哈尔滨的城市骄傲,更是中国制造的精神风骨。

  一个国家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决定。我们希望把这些默默的工匠,以长篇连续报道的方式,推向一个舞台,甚至希望他们成为“网红”。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认识他们。我们希望更多人愿意沉下心来读他们的故事,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更愿意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并以此为荣耀。这样,我们的城市才得以精神传承,中国才得以精神传承。

  写下这9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媒体人也要心怀“工匠精神”。就像你看到的这9篇报道,与新晚报从前的报道都不同。在碎片化阅读大潮中,故事的生产形态已发生巨变,但我们依然选择在纸上,对这些价值继续保持追问,继续去沉淀,去寻找。

 

区县市总工会子网站

道里区 | 道外区 | 南岗区 | 香坊区 | 平房区 | 松北区 | 呼兰区 | 阿城区 | 双城区 | 五常市 | 尚志市 | 巴彦县 | 宾县 | 依兰县 | 延寿县 | 木兰县 | 通河县 |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