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使用帮助 哈工导航 哈工问卷
9、扫盲运动与职工文化教育
  • 作者:admin 2016-09-29 16:04
  • 阅读(4247) 评论(0)

  1946年,哈尔滨市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店员等劳动者中的文盲、半文盲占全市职工总数的65%,其中大多数是产业工人和重体力劳动者。市委决定,由工会发动和组织工人学文化,开展识字教育。11月,市总工会常委会议作出《关于组织工人念书识字的决议》。首先是顾乡区工会组织秋林酒厂、协昌仁油坊、天兴福火磨二厂等私营企业职工中的340名文盲到工人文化夜校念书识字。11月13日《东北日报》报道:哈尔滨市总工会为使翻身后的工人、店员得到念书识字的机会,已筹办31所工人文化夜校。1946年末,铁工业、印刷业、皮革业、造纸业、面粉业、油坊业的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和商店店员3100人上学念书识字,占全市职工中文盲、半文盲总数的5%。1947年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局编写了《工人识字课本》,供各企业工人文化夜校使用,念书识字的职工逐渐增多。1949年进入文化夜校念书识字的职工1.4万人,占文盲、半文盲总数的24%。

  1950年11月,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局共同召开厂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和中央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精神,作出五年内扫除职工中文盲的决定。各区工会、基层工会的文化夜校全部设置包教包学、送字上门等形式扫除文盲。由于1949年以后入厂的职工中又进了一些新文盲和半文盲,加之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正在进行,职工中的大量文盲未能入学。1952年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对410个国营工厂企业和1178个私营企业和建筑业进行普查。国营企业职工中文盲占45%,私营企业职工中文盲占51%,建筑、搬运工人中占68%,分散流动工人中占59%,全市职工中文盲占54.2%。参加念书识字的14933人,占文盲总数的40%。各企业工人文化夜校根据市扫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哈尔滨市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运动试行方案》,本着思想集中,分期训练、时间集中,突击进行的精神,加速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由于扫盲与生产发生矛盾,产生了成批掉队和大量复盲现象。1953年下半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提出的“整顿巩固,保证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服从生产,服从中心工作,生产、生活、学习统筹安排,稳步进行识字教育的措施。全市制定了统一的扫除文盲标准,即《速成识字班毕业标准及毕业考试办法》。1953年到1955年市工人文化夜校共扫除文盲1.6万人。1956年1月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在一年内扫除职工中文盲的决议》。大会以后,全市各企业的116所工人文化夜校改进了教学方法,1958年基本完成5万职工的扫盲任务,尚有文盲1.5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1958年5月22日,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扫盲协会联合召开报捷大会,宣布扫盲运动结束。

  1947年全市各区工会在工人文化夜校的基础上,成立9所职工联合业余学校,简称“区联校”,设立高小班、初中班,开始进行中小学文化教育。各区联校校长由区工会主任兼任,配备2—4名办学人员和少数专职教师,建立了兼职教师队伍100余人,每校在校学员400—500人,业余时间授课。区联校仍然满足不了职工的文化需要,水泥厂、电车厂等国营企业自办职工业余学校,由厂工会主办,简称“厂校”。厂校建校初期设立识字班、初小和高小班,逐渐增设初中班,聘请中、小学教师授课。1948年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共同编写了语文、算术、史地、自然教材,供各职工业余学校统一使用。专门举办了一期师资培训班,为各厂校培训了63名专职教师,充实了各企业工会的办学力量。

  1948年3月15日,市总工会创办全市第一所工人中学,第一期从各国营、私营企业招收学员250人,学制2年,由于解放战争的需要,学员未毕业随军南下。1949年10月,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试办哈尔滨市职工联合业余中学,校址设在市第四中学。第一期从工人中招收学员700人,编成12个班级,学制2年,业余时间授课,从第四期起,移交市教育局主办。市职工联合业余中学的创立,推动了全市职工中等教育的发展。1949年末统计,全市有厂校36所,区联校9所,市职工业余中学1所,业余技术学校1所,共有学员9123人,入学职工占全市职工总数的7%。1950年9月,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局负责人出席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市总工会在会上介绍哈尔滨市职工业余教育工作经验,哈尔滨水泥厂介绍厂办校的工作经验。

  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以后,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职工业余教育方针,稳步发展职工教育事业。市总工会增设文教部,指导基层工会职工教育工作,各区工会、产业工会配备了专职教育干部。按照《哈尔滨市职工教育实施办法》,规模较大的职工业余学校设置专职校长或副校长,150名学员以下的学校设置专职教师,学员每周授课6小时,全年授课240小时。普通班设语文、算术、史地、自然常识四科,中级班与工农速成中学课程相同。1951年末,厂办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66所,入学职工共237775人(包括区联校)。办学单位比1950年增加62%,学员增加1.6倍,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2%。

  1953年到1956年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工厂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促使职工中等教育加速发展。1956年末全市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161所,高小班学员50100人,初中班学员29390人,高中班学员5000人,入学职工总数84490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0%。1958年哈尔滨亚麻厂等4个单位举办“六二制”半工半读学校。接着各个区举办“四四制”半工半读学校,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讲授高中课程和生产技术知识,学制2—3年。1959年厂办的半工半读学校23所,学员总数9000人。1959年根据全国工矿企业职工教育会议提出的“结合生产、因材施教,统一安排,灵活多样”的16字原则,各类职工业余学校迅速发展,增加到798所,专职教师2162人,兼职教师7785人,入学职工333838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1%。

  1959年11月,黑龙江省在哈尔滨市召开职工教育现场会议,会上哈尔滨市介绍了职工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1960年1月,全国职工教育黑龙江现场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市总工会代表哈尔滨市汇报职工教育工作情况,东安机械厂、伟建机器厂介绍了办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作经验,国务院文教办肯定了哈尔滨市的工作成绩,希望不要满足现状继续努力。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职工教育的专职干部和教师由3000人减到450人,7月18日,市总工会党组向市委提出《关于目前职工教育工作情况和今后改进意见的报告》。10月1日,市业余教育委员会和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单独办学的工厂企业专职教师配备名额的建议》。11月14日,市业余教育委员会和市总工会召开哈尔滨市职工业余教育代表会议,奖励了195名优秀教师,770名优秀学员。会议以后,采取三条调整措施:(1)千人以上的工厂有办学条件的继续自办。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组成地区联校,由区工会领导,办学经费由参加联校的企业按工会经费的28%拨交;(2)稳定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3)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63年全市职工业余学校168所,其中有厂办校、地区联校、系统联校,在校学员总数87553人,专职教师932人,兼职教师2000人。1964年到1966年,职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学校稳定在150所左右,入学职工10万人左右。1966年4月,在福州召开的在全国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市总工会介绍了《办好职工教育,积极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工作经验,哈尔滨轴承厂、伟建机器厂在会上介绍了教学经验。会议决定,福建省、哈尔滨市“一省一市”作为职工教育典型在全国推广。

 

相关标签

区县市总工会子网站

道里区 | 道外区 | 南岗区 | 香坊区 | 平房区 | 松北区 | 呼兰区 | 阿城区 | 双城区 | 五常市 | 尚志市 | 巴彦县 | 宾县 | 依兰县 | 延寿县 | 木兰县 | 通河县 |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