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使用帮助 哈工导航 哈工问卷
温 暖 之 路——哈尔滨市工会“送温暖工程”回顾
  • 作者:admin 2015-09-19 17:23
  • 阅读(5813) 评论(0)

  “送温暖”是全国总工会199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工作的名称。是由工会组织实施,党政重视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以帮扶困难职工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具有鲜明工会特色的帮困救助体系,是工会具有长期广泛影响的名牌工程。

  我市是开展“送温暖”活动和实施“送温暖”工程最早的城市之一。1981年哈尔滨木器厂、哈尔滨毛织厂等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常年帮助鳏寡孤独的退休职工和病残职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被称为“送温暖”活动。市总工会推广这些企业的工作经验,号召各级工会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1982 年春节前后,市总工会组织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工会工作积极分子1万余人,走访生活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劳动模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据当时的 7 区 4 局工会统计,有 9000 名职工自愿成立包户小组,包帮困难户 5847 户。1983 年各企业职工自愿成立的各种义务服务队(组) 15000多个,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 1983 年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和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干部每年两节期间都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送温暖活动。

  199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根据形势发展和职工的意愿,将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拓展为“送温暖工程”。市总工会为了使“送温暖工程”能够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建立全市生活困难职工档案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帮扶目标责任制度,把“送温暖活动”的内容由走访慰问救助延伸到为职工开展扶贫解困、互助互济活动;协助政府广开就业门路,为失业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配合政府帮助困难企业扭亏增盈;逐步兴办群众性、公益性、互助性基金组织等。当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市总工会同市级领导、各区、县(市)、局(总公司)及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参加的慰问团(组)5436个,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52069户。

  1996年,市总工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百家、帮万户、献爱心”联点挂户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作为“送温暖工程”的重要载体。该项活动确定帮100家困难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帮10000户困难职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的目标。市总工会发动基层工会干部每人帮扶一户困难职工,各级工会组织同困难企业结成联系户,深入企业、班组、家庭和联点帮户,层层签定联系困难企业、帮扶困难职工协议书。到年末,全市签定联系困难企业目标责任书316份,帮扶困难职工目标责任书10300份,帮助困难企业承揽加工任务8项,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好事1200件。1997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以开展“联、帮、献”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联系困难企业918家,帮助企业上项目130项,承揽加工任务268项,价值500万元;帮助企业推销产品1 199次,推销产品价值5 000多万元;帮助企业转岗培训6 660人;协调政策506件;兴办第三产业312家;协调贷款6 944.5万元。当年,有5219户贫困职工摆脱贫困,有500家困难企业走出困境。1998年,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和实现三年脱贫目标的需要,市总工会在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同时,对帮扶的特困职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职责,使“送温暖工程”的重点从帮扶特困职工向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延伸,并努力推动其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元旦、春节期间,全市组织全市38 928名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区、县(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同38 928名贫困职工结成对子。市级领导分别走访1户困难企业和两户困难职工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10年,为进一步延伸送温暖领域、丰富活动内容,举行了“心系职工情,温暖进万家”迎新春送温暖系列活动暨“光明康复行动”启动仪式。市委副书记王颖、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曲磊出席并为全市工会“光明康复行动”指定医院授牌。

  2012年,市总工会按照贴心、实用、温暖的原则,推出送温暖活动“送医保,解病忧”专项行动,为全市纳入困难职工档案软件系统管理的,家庭人均收入在396元以下、且患有十二种重大疾病的特困职工缴纳2012年全年医疗保险中个人承担的费用,进一步缓解困难职工家庭因病所造成的经济负担。送温暖20年,全市共走访困难企业6066个,走访困难职工70余万户(次),发放慰问款及物资折合人民币3亿多元。为15万多名农民工提供购买车、提供临时住所和各种维权服务。

  ——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2002年12月,为整合资源,搭建帮扶平台,使扶贫解困送温暖工程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市总工会成立“哈尔滨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中心”,并建立市总工会救助中心,区县(市)总工会救助工作站,基层工会救助组织为主体的三级帮扶网络。救助中心的宗旨: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和良好的形象优势,通过“困难帮扶、法律援助、信访接待、职业介绍”,构筑履行工会维护职能的绿色通道,实行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直接为困难职工群体办实事。救助中心的工作原则:一是坚持思想救助和资金救助相结合;二是坚持突发性问题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三是坚持昼夜服务、有难必帮;四是坚持资金、物资救助与政策、舆论救助相结合。救助中心成立当天,就为前来申请救助的董洪涛等8名困难职工发放救助款物合人民币6500元,为求职的65名下岗职工提供41个就业岗位。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扶贫解困送温暖  关怀赢得百姓心”为题播放有关哈尔滨市救助中心的专题新闻。2003年1月18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来哈尔滨市,走访哈尔滨建成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哈尔滨纺纱厂和困难职工、劳模家庭,视察哈尔滨市市困难职工救助服务中心。此后的10年间,全总领导每年送温暖期间都深入我市走访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

  ——办理《特困职工证》。1994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总工会〈解决企业特困职工生活问题的若干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市总工会出台《关于解决特困职工生活问题的若干办法》,明确特困职工界定标准为:市区职工家庭人均生活费月收入不足60元、县市职工家庭人均生活费月收入不足50元为特困职工。特困职工由基层工会和劳动部门核实、填写特困职工登记表,逐级上报,由市总工会和市劳动局核发《特困职工证》。1995年,市总工会开始向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职工证》,规定每年审核一次。1996年12月,根据哈尔滨市居民月人均生活支出水平和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水平,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特困职工界定标准调整为:市区职工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不足69元为特困职工,人均月生活费99元以下为困难职工,县(市)特困职工界定标准调整至60元。以后每年核定一次。从1995—1999年,市总工会为特困职工核发《职工特困证》157533本,复查53 000本。从2001年开始,定为每两年复查一次。持有《职工特困证》的职工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特困职工进入集贸市场经商,工商部门免收管理费,城建部门在统一规划和正式批准建立的市场范围内减免占场费,环卫部门免收卫生费,税务部门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要尽力给予扶持。对为特困职工、“双停”企业职工开展生产自救、缓解生活困难而创办的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及职业介绍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扶持。公安、粮食和人口控制部门,优先安排解决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家属的户口和粮食关系。在企业招工中,劳动部门和招工单位要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特困职工子女或配偶就业,并免交就业手续费和岗前培训费。对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特困职工,其子女中小学就学免交书本费以外的多种费用。特困职工的配偶及子女属于残疾者,符合就业条件的,所在单位的劳服企业要优先安排,没有劳服企业的单位,民政部门要在社会福利企业中安排其就业。

  ——把“惠民行动”纳入送温暖活动。2008年,市委、市政府实施“惠民行动”。市总工会把“惠民行动”作为深入实施送温暖活动重要内容之一进行落实。是年,市总工会发放惠民购物卡104.145万元,惠及特困职工家庭5544户。2009年全市共为困难职工和办理《特困职工证》的特困职工发放惠民购物券折成人民币228.62万元,惠及困难职工家庭11862户,家庭人员33736人。(此项活动已连续开展四年,2010、2011年发放情况帮扶中心)让困难职工群体享受到不同于往年的新实惠,也是推动送温暖活动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发展的一项创举。

  ——实施“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我市于2000年、2003年和2011年实施第一轮、第二轮和第三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按照“一帮一”三年一个周期的安排,到2006年底前两轮“一帮一”结束,取得圆满效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这一涉及特困职工切身利益、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动员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及各界人士,采取“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等措施,对特困职工真帮实扶,强力推进这一工程的实施。前两轮全市有24458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同20928名特困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全市帮扶单位共筹措扶贫解困工程资金3000余万元,其中,政府拨款1440万元,单位拨款460万元,捐款747万元,确定帮扶项目16114个,启动帮扶项目11232个,第一轮“一帮一”工程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全市11458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同8328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使被帮扶的8328名困难职工全部脱贫,完成了省“一帮一”工程办公室下达的脱贫任务。第二轮“一帮一”工程全市有1.3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与1.26万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单位共筹措资金996万元,确定帮扶项目1.22万项,启动帮扶项目8320项,使1.26万名被帮扶对象实现脱贫。

  2011年6月,我市启动了新一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继续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制发了《实施方案》,“一帮一”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全市落实123个单位中的1003名班子成员和2287个党支部,通过 “一帮一”、“群帮一”形式与3290户被帮扶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决定用3年时间通过精神扶志、生活扶贫、能力扶技、创业扶资、就业送岗、就医扶助、教育助学等措施,使被帮扶对象家庭收入得到明显提高、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市工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针对新时期职工群众的新期盼,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把强化源头参与作为工作着手点,把实施维权系列行动作为着眼点,把搭建帮扶平台作为着力点。

  ——力塑“送温暖”品牌行动。深入困难职工人数多、困难程度大的地区和企业,改制问题较多的困难企业,摸清困难职工数量、原因和地域行业分布,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的帮扶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走访慰问,为他们送资金、送物资、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服务、送光明、送健康。做好农民工平安返乡和两节期间维权帮扶工作。与铁路、交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行动,帮助农民工解决购票难、乘车难、返乡难等问题。我们还与劳动、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欠薪治理,维护职工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力塑“就业援助”品牌行动。与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市农委、市妇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行动”、举办各类招聘大集,为困难职工和返乡农民工送岗位、送培训,共开发岗位2.9万个,为2.7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与财政、商务部门密切配合,将市职工大学确定为家政服务工程培训基地,滚动开办烹调、面点、家电维修、月嫂、保健按摩等15个特色专业培训班,三年来共培训8600人。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对企业、学校培训场地和实习场所进行整合认定,将其打造成我市工会就业培训基地,把那些培训质量具有保证,就业安置有一定能力,培训教学、技能考核、就业指导、财务管理等方面比较规范的培训机构纳入到工会就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已审核认定18个培训机构为哈尔滨市工会就业技能培训基地。

  ——力塑“光明康复”品牌行动。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社会力量,创新帮扶内容和方式,切实关心职工生产生活。我们与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联合开展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和农民工免费治疗白内障、青光眼“光明康复行动”,帮助他们恢复视力,减轻痛苦。组成医疗队进入企业、社区上门进行眼病检查,设立专门导诊,24小时受理接待。截至目前,已赴社区、企业192次,筛查1.8万人,为5000多例患者进行了眼病诊治。由市总工会组织发起,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如此大规模地为职工群众实施眼病诊治,受到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普遍欢迎和媒体广泛关注。中央和省市媒体都大规模进行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力塑“金秋助学”品牌行动。为履行工会组织的职能,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切实解决特困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我们连续8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提出“就近、就地、就便”,市和区、县(市)工会分层面助学的方式,以简化办事程序。8年来,全市共筹措助学资金1600万元,帮助当年考上大学本科、大专、中专、高中等8300名困难职工子女和困难农民工子女顺利上学,同时,对174名家庭遇有特殊困难的困难职工家庭考上大学的子女实行跟踪助学,切实履行了“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子女因为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大学”的郑重承诺。

  ——力塑服务“农民工”品牌。为让更多为哈尔滨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优秀农民工享受到落户哈市的待遇,市总工会与市公安局创新农民工劳模落户政策,对荣获哈尔滨市农民工劳动模范称号的农民工及其配偶、符合相关政策的子女都可以申请落户。这一举措使更多的农民工劳模成为哈尔滨新市民的愿望得以实现。去年入春以来我市遭受了70年一遇极端天气的袭击,致使我市各区、县(市)部分农民工家庭生产、生活遭受很大损失发生困难,为了帮助这些困难农民工渡过暂时困难,市总工会立即启动了农民工维权帮扶机制,拨专款10万元,对呼兰区、通河县等8个区、县390户受灾较严重的困难农民工家庭给与一次性救助,解决这些农民工家庭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叫响了“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

  ——力塑“心理救助”品牌。面对很多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市总工会意识到维护职工权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维权工作的新途径。2007年市总工会成立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了疏解心理精神压力的“春雨行动”,为职工进行心理疏导,解决精神困惑。目前,全市组建了58家职工心理咨询服务基层工作分站,共接待职工1500多人次,举办大型心理咨询讲座15场,听众达3000人,帮助职工解决因经济、劳动、工资、婚姻等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983件。市总工会为此聘请了十几名心理医生和法律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单位辅导、讲课,定期接待需要救助的职工,还在电台开辟了职工心理问题咨询节目。在心理层面对职工实施救助,哈尔滨走在了全国前列。

  回顾20年送温暖历程,我市从“联百家、帮万户、献爱心”活动,到对特困职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知心人”活动,再到“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等一系列的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各级工会做了大量的变“输血”为“造血”、变“扶贫”为“扶志“、变“一时解难”为“经常解困”的工作,发挥了优势,体现了特色,得到了党政的认可和职工的欢迎。在这些活动中,各级党政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这些具有我市特色的扶贫解困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现在,“两节”期间送温暖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党政工领导的主要任务。今后,摆在各级工会组织面前的任务是,要按照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在巩固现有成果、完善工作机制、实现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和提高职工保障水平方面,进一步推动送温暖工程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关标签

区县市总工会子网站

道里区 | 道外区 | 南岗区 | 香坊区 | 平房区 | 松北区 | 呼兰区 | 阿城区 | 双城区 | 五常市 | 尚志市 | 巴彦县 | 宾县 | 依兰县 | 延寿县 | 木兰县 | 通河县 | 方正县